原创 一代奇才杜预:不会骑马、不会射箭却入文武庙,这得有多大本事

原标题:一代奇才杜预 :不会骑马、原创预不会射箭却入文武庙 ,代奇得有多这得有多大本事 杜预 ,才杜字元凯 ,骑会射魏文帝黄初三年(222年)出生 ,入文今陕西西安人。武庙 说起此人,本事实在是原创预大大的有名 ,从唐朝开始他就被世人以各种形式不停的代奇得有多夸 ,反复的才杜夸,因为他是骑会射明朝之前唯一一个既入文庙又入武庙的牛人,另一个牛人诸葛亮是入文在清雍正时期才被选入了文庙,比杜预晚了近一千年。武庙 事实上,本事如同所有的原创预喜剧一样,杜预的故事也有一个悲剧的开头 。 应该说 ,杜预的运气还是不错的,他出身世家  ,爷爷杜畿做过魏文帝的尚书仆射 ,父亲杜恕做过曹魏的幽州刺史 。 可以说杜预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,因此学习资源是极为丰厚的,他也不负所望,据说他三岁就会识字,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,十二岁就对经济  、政治、历法 、数学、工程都有研究 ,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。 然而杜预一直神童了二十年 ,却始终没有获得入仕的机会。 因为,他的父亲杜恕忠于曹魏,因此与司马懿的关系极为恶劣 ,“高平陵之变”后,在司马懿的逼迫下,杜恕被幽禁致死 。 所以在司马懿及司马师当政的时代,杜预始终没有获得机会,直到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之后 ,杜预才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 。 公元255年 ,时年33岁的杜预被启用为尚书郎,同时司马昭为了笼络世家大族 ,巩固统治基础 ,又将自己的妹妹高陆公主下嫁与他 ,就这样  ,杜预时来运转,不但成了司马昭的妹夫,也成了司马昭最信任的人之一 。 杜预这个人既聪明又圆滑 ,既有原则又懂得保护自己 ,实在是官场中人乃至职场中人的典范 。 景元四年(263年),魏军三路伐蜀,杜预虽然不会骑马  ,不擅射箭,但他酷爱兵书战策(曾自称有“《左传》癖”) ,为求实践  ,主动向司马昭求同去 ,当时司马昭也想派一些亲信之人监视钟会,于是便任命杜预为镇西长史随同出征 。 等到钟会谋划叛乱时 ,多数僚属都被杀害,而杜预却独善其身,全身而退,回来后更是受到了增邑一千一百五十户的奖赏  。 杜预身为司马昭的亲信,又是大将军府的重要幕僚,他是如何脱难的呢 ?史无明载 ,只说他“以智免” ,也就是说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劫 。 想来无非就是左右逢源,对钟会说我是支持你的 ,私下里却又密信与司马昭 ,说已经掌握了钟会谋反的证据,一切尽在掌握 ,甚至可能还与卫瓘 、胡烈等人有联络。 但他能让钟会信服 ,又免于司马昭的猜忌 ,实乃非常之人。 杜预躲过的劫难还不只这一次  。 泰始六年(270年) ,杜预出任安西将军军司 ,轻车将军。当时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造反,进攻陇右 ,与杜预有宿怨的安西将军石鉴命只有三百士兵、百匹战马的杜预出征 。 拿这么少的兵力去硬抗兵强马壮的鲜卑骑兵 ,这显然是石鉴准备公报私仇,借刀杀人 ,如果杜预勉强出征,结局只有一个字 :死!两个字 :必死! 所以,杜预选择不执行,但他并没有硬抗,而是采取了拖延战术 ,他在军中大肆宣扬“五不可 、四不须” ,主张暂避兵锋 ,加强军备,来年春天再与敌决一死战 。 石鉴虽然不认可  ,但杜预的说法还是得到了军中一部分将士的支持 ,最终心急的石鉴以杜预私自装修官舍、扰乱军心为由 ,将其送回洛阳受审 。 但他明显忽视了杜预的“驸马”身份 ,石鉴给安的罪名在“八议”的赦免范围之内 ,杜预很快被无罪释放 。 而且不久,石鉴就在一次战斗中,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惨败,事实证明杜预的意见是正确的  。 所以,杜预非但没有遭受损失,反而再次获得提拔,被任命为度支尚书 ,以“散侯”的身份参谋军国大事。 随后几年,杜预在度支尚书任上,也有两次神来之笔。 孟津是黄河的一个主要渡口,然而孟津的问题在于水流湍急,渡河的船只经常发生倾覆 ,杜预便建议在富平津上建桥 ,以解决过河问题。然而这个提议却遭到了广泛的反对 ,反对者的依据是富平津这个地方在商周就有,如果适合造桥 ,商周的圣人早就造了 ,既然到现在都没有桥,那就意味着此地不适合造桥 。 然而这根本难不倒杜预 ,他对外宣称:“造舟为梁 ,河桥之谓也。”我造的不是桥,造的是船 ,可以了吧? 在杜预的“变通”下,富平津上终于有桥了 。桥建成后 ,司马炎带着百官到桥边设宴,举杯向杜预感慨道 :“非君 ,此桥不立也 。”杜预也应和说:“非陛下之明,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。”于是君臣尽欢 ,杜预更得信任。 杜预另一个神来之笔是自主研发周庙的欹器。 欹器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,未装水时略向前倾 ,待灌入少许水后,罐身就竖起来一些,而一旦灌满 ,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  ,把水倒净,而后又自动复原 ,周而复始  。 欹器的神奇就曾令孔子感慨 :“虚则欹 ,中则正,满则覆。” 然而到了东汉末年,欹器消失了,不知所终 ,没有人知道它的尺寸以及制作工艺,“形制遂绝” 。 欹器与周庙有关,因此不仅是灌溉的利器,更是被赋予了神器的地位 ,坐天下的司马炎自然非常着急,但也无可奈何 。 然而没多久,杜预就从家里抱来一个新的欹器 。哪儿来的?自己研发的  !于是“帝甚嘉叹焉”  ,对于杜预的聪明才智算是再次领教了 。 史载,杜预在朝中七年 ,耽思经籍,博学多通 ,多有建树,时人称他为杜武库,“言其无所不有也”,说他像武库一样  ,没有不知道的 。 咸宁四年(278年),荆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  ,一直对伐吴优柔寡断的司马炎有些后悔,想让羊祜带病出征 ,但羊祜很快就去世了 。临终前 ,羊祜向司马炎举荐杜预接替自己 。 羊祜和杜预并没有很深的私交  ,他神交已久的是东吴的大都督陆抗(见“羊陆之交”) ,那么他为何会推荐杜预这个不会骑马 、不会射箭的文官接替自己呢  ? 是因为杜预一直站在羊枯这边,他也主张讨伐东吴  ,统一全国。当时羊枯是主张伐吴的少数派 ,“时帝密有灭吴之计,而朝议多违” ,只有杜预与张华站在他这一边。 而张华虽然官拜中书令,散骑常侍 ,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官,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。而杜预虽然未曾独立领军过,但毕竟上过沙场 ,见过血 ,再加上他杜武库的威名 ,羊枯自然选择他。 事实也证明,羊枯没有看错人。 杜预上任之初就给了东吴一个下马威 ,他的第一记重锤就砸在了东吴西部的门户——西陵。 西陵位于今湖北的宜昌 ,是整个三峡的终点和出口,为东吴的第二道防线  ,西陵丢则江陵危险,江陵危险则长江防线崩溃 。当年在这里爆发的西陵之战就是为争夺西陵的一场大战 ,结果羊祜惨败于陆抗,西晋十年不敢南下。 陆抗临终前曾上书孙皓说,西陵为国之西门,如果西陵有危险 ,一定要倾国争之 。 所以 ,东吴在西陵设重兵把守,当然也是杜预重拳出击的地方。 镇守西陵的是东吴名将张政 ,张政知道杜预要来 ,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,知道要打 ,但没想到杜预一上任就猛打 ,张政准备不足,被杜预大败一场。 如果仅仅是败一场问题也不大 ,然而杜预使的是连环计,他知道张政是东吴少有的名将 ,更知道孙皓是个猜忌的主儿 ,于是略施小计——反间计 ! 兵败的张政耻于言败  ,向孙皓隐瞒了兵败的事情,他以为这样可以瞒天过海,然而杜预却悄悄地掀了他的底牌 。 杜预把俘虏的吴军士兵大张旗鼓地送还给东吴 ,不过送还的下家不是张政 ,而是吴主孙皓。 生性猜疑的孙皓果然上当 ,火线召回了张政,杜预假孙皓之手轻易搬开了张政这块拦路石。 东吴临阵换帅,军心浮动,杜预说服司马炎正式出兵 ,就此掀开了灭吴的大幕 。 太康元年(280年),杜预从江陵西上 ,先是连夜过江,在东吴地面遍插西晋军旗,搞得东吴军心动摇。接着又埋伏在城边 ,等到东吴军败退回城时,西晋军就混在败兵里一同进城,于是东吴都督孙歆被一举成擒 。 所有参战士兵都对自己的主帅佩服得五体投地,他们还把佩服编成了歌谣 :“以计代战一当万” ,晋军士气无比高昂。 然而就在杜预准备席卷东吴时,皇帝周围却又响起了不和谐的声音 :夏天酷暑,南方有瘟疫 ,不如等到冬天再战。 杜预心急如焚,此时军威已振 ,士气正盛 ,如同劈竹子,已经劈开了前面几节 ,什么叫势如破竹,这就是啊 ! 于是杜预连上三书 ,陈述此战的急迫及必要 ,司马炎被其诚心所感 ,于是顶住压力,继续灭吴之战。 为了加快战争的进程,杜预命益州刺史王濬率舟师沿长江南下,结果如其所料 ,楼船东下,势如破竹,王濬沿长江一路直攻至建业 ,孙皓效仿刘禅抬棺出降 ,东吴灭亡,天下一统 。 如果说完成统一大业是杜预人生中的一大亮点,那么兴修水利、造福荆州百姓就是他人生中的另一个亮点 。 西晋统一之后,杜预并没有放松 ,他始终认为“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” ,在他任内  ,荆州军的训练从未停止,只不过将备战的矛头从东吴变成了南方的少数民族 。 与此同时,杜预大兴水利,开杨口,起夏水达巴陵一千余里 ,内泻长江之险 ,外通零桂之漕 ,大大造福了当地百姓,百姓亲切的尊称他为“杜父”,当地还流传起一首民谣:“后世无叛由杜翁 ,孰识智名与勇功。” 杜预做了这么多 ,应该算是功成名就了,但他仍时刻保持警惕,对于朝中的达官显贵是有求必应,甚至是不求也应,对此身边的人非常不解,杜预说 :“吾但恐为害 ,不求益也。”意思是不求他们帮忙 ,只求别帮倒忙而已  ! 司马迁说 ,人固有一死 ,或轻于鸿毛,或重于泰山 。杜预也是凡人,他也知道自己终有一死,那么留给世间点什么呢?留块碑吧! 别人留碑一般只留一块,而他却一下留俩,“预刻石为二碑,纪其勋绩 ,一沉万山之下,一立岘山之上。” 为何 ?因为杜预懂得沧海变桑田的道理,他把一块碑沉在万山之下,一块碑立于岘山之上,“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!”想的真是周到 ! 其实  ,刻不刻碑并不重要,该刻的碑早就刻了 ,老百姓把碑刻在心里 ,史家把碑刻在史书里 ,而杜预自己则是把碑刻在了荆州的山水里。 公元284年 ,这个不会骑马、不会射箭,只因迷恋《左传》,却风云际会成为一代名将的杜预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 ,他在司隶校尉任上溘然长逝 ,终年62岁。 最后再提一句,以杜预灭吴的武功 ,足以入选武庙,但他之所以入文庙,却是因为他曾给儒家经典《左传》做过注解 。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批注这个事,就像读陈寿的《三国志》离不开裴松之注 ,读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离不开王弼的注 ,同样读《左传》也离不开杜预的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 。 说起来,杜预还真是一个奇才,武不能骑马却成了灭吴的统帅,正统的儒家之弟,却懂变通之理,擅长法家之学,最后还拜了司隶校尉 ,成了西晋的特务头子。 人生有时就是这么奇怪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:
热点
上一篇:专访NBA球探凯文· 康奈利:称杨瀚森为“CBA约基奇”是不公平的一安徽农民因长相酷似普京,一夜走红,俄罗斯人:真的太像了
下一篇:威海481家企业加速向海“掘金”湖北妈妈肾衰竭,移植7岁儿子的肾,得救后:我的孩子,你安心走